时间:2025-08-14 04:22:50 浏览量:
早在2024年1月份,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里面就明确提出要“发展抗衰老产业”。
事实上,这背后既有国家的政策布局,科学的关键推进,央企的产业响应,也更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在这个全世界都需要“熬”的时代,想要不下牌桌:
这个趋势甚至在新冠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就已经有了一个典型的注脚——这一年,全球知名原研药企赛诺根(Seragon)与中国国际医药卫生有限公司(国药国际)达成合作,合资引进了在衰老干预领域大幅度领先的赛诺根口服衰老抑制剂瑞拓龄,并在国内上市。
而中央政策的出台和医药央企的提前布局背后,共同的交汇点则是“长寿”这件事,这背后也关乎着国家积极推动的老龄化战略。
过去一谈到“老龄化”,马上联想到的,大多是医疗费用剧增、养老成本高企,结果总是回到拖累国家财政和家庭收入上。所以,这是要千防万防的“人口灰犀牛”,整个社会几乎都是“谈老色变”。但到了 2025 年:
今年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表示,人口老龄化不是必然成为“人口定时炸弹”。IMF 的政策建议,不是“空穴来风”。一项针对 41 个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调查显示,2022 年达到 70 岁的人,其认知能力的平均水平相当于 2000 年 53 岁的人。这背后的逻辑是:这个世界的老人,跟之前相比正在越来越“年轻”,这意味,未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家庭,长寿本身都很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和消费力。
其实,早在2006 年,美国学者奥尔尚斯基就建立了一套以“长寿红利”为价值坐标的系统框架。简单来说,如果能抑制整体衰老,就能一次性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对整个社会来说,既节省医疗成本,又延长工作与消费年限,是一个国家“最划算的社会投资”。美国衰老研究基金会(AFAR)还直接估算出,抑制衰老可在未来 50 年内创造约 7.1 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而从中国的国家政策布局而言,“长寿经济”其实是“银发经济”的升级版——银发经济主要聚焦在消费端,也就是为健康的老年人,提供文娱、旅游等服务和产品,激发“银发活力族”的消费潜能。
而长寿经济的关注点显然更多,如我们开头所说,2024年1月份,中央就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抗衰老产业”——从这一点上看,国药集团确实有对政策的预见性,2023年国药国际引进衰老干预产品瑞拓龄,显然就是提前呼应了国家政策。
上面提到的从经济层面考虑的长寿人群的“隐形生产力”和“显性消费力”自然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维度,就是我们开头说到的,对这个巨变时代的呼应。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都知道,我们必须熬过这个周期,尤其对很多在时代浪潮上的群体,他们本身往往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但越是如此,越会体会到时代的巨大变化,越会意识到要“熬”。
而对于个人来说,“熬周期”背后更关键的不是现在谁挣更多钱,而是谁“活得久”,是“不下牌桌”。背后原因也不复杂——只有保持健康让自己比实际“更年轻”,才有体力和心力去面对时代的冲击;同样,只有“更年轻”,比同龄人活得更久,也才能有机会等到未来的新红利。就像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说的,“活得长,才是幸福公式的关键变量。”
面对经济下行,不少人尤其是这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习惯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往往会选择,用更拼命、更努力来应对时代的不确定性。但我想说的是,面对周期的波动,面对大环境的定律,个人很容易陷入到无效内卷的漩涡中。
更可怕的是,很多事暗中都标注了价格。对自己的过度透支,最后很容易变成,越是想要“熬过周期”,就容易变成“熬坏身体”,甚至“熬垮了精神”,反而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这件事在过去几年的企业家群体中,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就在这几个月更被反复证明,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甚至在呼吁要重视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毕竟,无论如何:
以个人身心的内卷对抗经济周期,在浪潮之下,没有实质意义。面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种痛感更轻,压力更小,也更持久的方式。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回到生命本身:外部环境越差,越要有一个更健康、更长寿甚至更年轻的身体,才能真正熬过周期。
事实上,对于更多的社会佼佼者而言,财富也是一个你活得越久,越有可能获得的东西。最好的例子,就是巴菲特。如果他在50 岁因病退休,那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富翁。而正是得益于健康和长寿,巴菲特才在 50 岁后赚到了一生中剩余的大部分财富。
你看,“不下牌桌”的巴菲特,不仅熬过了周期,也熬走很多竞争对手,成为投资界绝无仅有的赢家。
实际上,对于“衰老机制”,科学家们已经基本摸清了,也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最普遍的,就是“结构性干预”,比如运动、认知训练、充足睡眠和社交支持等。但这些办法,听起来简单,长期坚持很难,也可能因为计划不科学、时间有限,反而没起到作用。
第二条线路,认为衰老其实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所以得“多管齐下”,才能奏效。比如,生物学顶级期刊《细胞》(Cell)就发表过一篇论文,《Hallmarks of aging: An expanding universe》,其中提到,衰老存在十二项标志。人体的衰老进程,也是从多条不同的路径上同时发展的,并非单一开关。
在中华医学会2024年发布的《延缓衰老药物干预研究中国老年医学专家共识》中,来自中国的专家也进一步筛选出了 mTOR通路抑制、细胞及线粒体自噬激活、衰老细胞靶向清除技术(希诺裂技术)、NAD+提升等多个目前公认的干预路径。
现在来看,“科技延寿”这事,已经比较明确了。就是多通路协同干预衰老,往往效果比传统单一路径干预更好。
比如,知名跨国原研药企赛诺根自2016年起便开始布局衰老干预领域,并牵头哈佛大学、梅奥诊所等顶级科研院所,成立多家合资公司,共同推动前沿衰老干预技术的市场转化。终于在2024年完成了目前业内效果断崖式领先的衰老抑制剂SRN-901的临床前试验,并在哺乳动物上实现了33.02%的破纪录延寿幅度。
今年6 月,迈威生物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旗下的长寿科学企业Calico展开合作,协议价值高达5.71 亿美元;再比如,罗氏中外制药在7 月宣布,和新加坡 AI 生物科技公司 Gero 达成价值超 10 亿美元的合作,标志其正式进军长寿科学领域等等。信号很明确,押注抗衰领域,押注长寿经济,正在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潮流。
而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长寿经济投资超过 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0%,处在高爆发期。其中,临床开发就超过 26 亿,约 30%。加快产品开发落地,正是大部分药企的“主线任务”,目的是先人一步抢占“长寿蓝海”。
我们认真做了研究,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赛诺根与国药合作引进的SRN-901N瑞拓龄。
第一,这款产品的技术来源于SRN-901,所采用的技术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多通路协同干预衰老”。而且他们还做了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衰老抑制剂的哺乳动物临床前试验。试验结果也很不错,临床试验延寿效果达到 33.02%,超过了此前的记录保持者雷帕霉素,能让中年小鼠延寿1/3,外貌也能看出有显著的年轻化。
第二,这款产品的背后的团队也很强大。其背后整合的是哈佛大学、梅奥诊所等全球顶尖机构在衰老抑制领域的独家核心专利,除了这几家全球知名的科研机构外,赛诺根还和药明康德等知名CRO机构合作,在相关技术合作、剂型设计等等方向上都做了技术攻关。
这些一系列的工作,都意味着瑞拓龄背后的技术来源SRN-901,是严格按照药物流程及标准研发落地的。
简单说,瑞拓龄是由中国知名医药央企、国际知名原研药企和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三者叠加发力实现的商业化落地,属实是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果你把视野从当下抽离,放远到十年、二十年之后,融入到整个大周期的波动中,就很容易发现,其实“熬周期”的本质,不是虚妄地执着于战胜甚至跨过低谷,而是尊重规律,尽可能让自己不管是身体还是认知,和科技浪潮、国家布局、产业迭代的:
还是那句话,要尽可能“在牌桌上活得更久”。从这个角度看,健康长寿的投资回报率最高,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总之,无论如何,希望大家既不被浪潮裹挟,也不会提前退场,都有机会见证并参与下一轮周期,并获得: